<
y4h3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二战全景纪实 > 第54章
    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!

    全中国人民、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,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,抵抗日寇的侵略!

   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,抵抗日寇的新进攻!

    驱逐日寇出中国!

    ”

    中共中央的号召极大地激励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争,一个新的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在全国展开。

    面对这一形势,日本首相近卫文麿于7月11日召开了紧急内阁全议。

    一方面责成在华日军通过谈判夺取平津和整个华北,一方面调动10万陆军来华。

    17日,东京“五相会议”又决定实行战时动员,要求40万在华日军倾巢出动,扩大侵华战争。

    “七七事变”爆发的当天晚上,庐山大礼堂蒋介石大宴各国使节。

    宴会刚刚结束,豪华的舞会宣告开场,宋美龄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挽着高鼻子洋人翩翩起舞。

    几乎就在乐队的铜鼓声敲起的同时,卢沟桥的枪炮声也响了起来。

    舞会结束后,天已很晚。

    已感疲劳的宋美龄与蒋介石刚刚休息,侍从室电台收到南京急报,说卢沟桥出了岔子,29军同日军发生冲突,情况不明。

    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刚刚睡着,就被侍从叫醒。

    他揉了揉充血的眼睛,对着那电文发呆。

    他太太关心地说:“睡吧,反正是冲突,明天再说,深更半夜,你把委员长叫醒也办不了什么事。”

    陈布雷叹了一口气说:“好吧,睡吧!

    这大概又是日军惹事生非。

    在委员长眼里,延安的一举一动,要比日军的挑衅重要得多。”

    7月8日早晨,蒋介石在办公桌上看到有关卢沟桥事变的报告后,大为震惊。

    “西安事变”后,他就中国形势的发展问题征求过周恩来的意见。

    周恩来警告说:“战争迫在眉睫。”

    他虽然不太相信,但他很佩服周恩来的见识,所以把汪精卫、张群、孔祥熙请上庐山商讨国策。

    在第一次商讨会上,汪精卫认为:“现在连英美各国都对日本惧怕三分。

    我们冒险用兵则孤立无援,眼巴巴地打死仗。

    以兄弟之见,在当前形势下,力主镇静,警告国人,不可逞一时意气,置国家于万劫不复之地!

    ”

    张群认为:“今天国策的基本精神,在于消弭战祸。

    日本如果进攻,中国必败。

    因此,仗是万万打不得的。

    我以为今天的问题不在日本,而在延安。

    但根据目前人心向背,举国一致要求抗日的民气来说,要避免战争是困难的。

    既然延安方面胆大妄为,日本的军事行动也势在必行,那么就让日本同延安打吧。

    无论谁打败,对我们毫无损伤,这是上上之策。”

    孔祥熙不同意张群关于美国惧怕日本的意见,拿出一大堆文件说明美国之强大和对中国的援助。

    为此与张群发生了争执。

    蒋介石以大局为重,提议下次再议。

    第二次商讨会上,孔祥熙发表了“抗战不如参战,参战不如观战”的谬论。

    意思是:“引诱日本与苏联和美国打,中国袖手旁观,了不起是参加战争。”

    张群则提出了“和必乱,战必败,败而言和,和而后安”的十四字方针。

    蒋介石并不太懂,便说:“岳军你说的好像和尚庙里求签,请讲详细些。”

    张群便做了解释,他说:“我讲的第一句‘和必乱’,就是说,如果我们反对延安抗战,不准老百姓吵着收复失地,那我们的处境非常不利。

    即使东京不再大举进攻,而我们内部也必发生哗变。

    而这个变化,对我们无论如何是不利的。

    大家想想:万一局势胶着,中日之间没有战争,但延安方面必定扬言抗战,到那时候老百姓当然拥护延安,中国不是大乱么?对蒋先生和我们的处境不是非常不利吗?”接着张群伸出第二个指头:“我讲的第二句是‘战必败’。

    就是说万一同日本开战,我们必败无疑。

    这不是兄弟的意思,是委员长的高瞻远瞩,同时也是军政部长何应钦的知己知彼之论。

    如果我们同日本打仗,我们输定了。

    三日亡国论,七日亡国论,这是不容置辩的名言!”“第三句叫‘败而言和’。

    兄弟的意思是说,在目前同日本和谈,不但引起国际间的诧异,而且延安方面以及全国民众也不会答应。

    延安可以向全国民众叫道:你们瞧啊,蒋委员长还没打,就吓得同敌人讲和了!

    可是同日本打过一两仗之后,吃了亏,遭到惨败,那就没话说了,大家认输了,认错了。

    全中国民众到那时候才明白过来,他们觉悟到幸而委员长不做抗战准备,幸而委员长不决心同日本打,否则亡国灭种不堪设想!”张群侃侃而说,眉飞色舞,汪精卫火上加油插话说:“日本是拥有强大陆海空三军的国家,我们算什么?我们什么准备都没有,凭什么打?”张群继续说;“所以,败而言和,没有人敢讲一句反对的话。

    如果共产党反对,他们再主张抗战,那就让日本收拾他们好了!

    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16.卢沟夜月月色昏(5)

    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”

    “我的最后一句叫做‘和而后安’。

    这是最重要的一句。”

    张群透过玻璃窗望了望烟雨中苍茫的庐山峰峦,进一步演义起来:“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同日本打过几仗了,我们败了,我们和谈成功了,到那时,我们同日本不再是敌人,而是朋友。

    好!

    主张收复失地、全面抗战的是共产党,那我们就可以收拾这个冤家对头了。

    共产党一解决,国家不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吗?”“妙哉!

    妙哉!

    ”

    汪精卫拍手喝彩,孔祥熙则似听新版的《天方夜谭》,挺着个大肚子,只顾吸烟,一言不发。

    蒋介石一边听张群发表宏论,一边闭目思索。

    待张群讲完,他大叫道:“好!

    好!

    好!

    ‘和必乱,战必败,败而言和,和而后安’。

    好好好,这简直是十四字真言!

    ”

    这两次讨论后,蒋介石得了“十四字真言”,好像吃了灵丹妙药,精神大振,便在得意之余,大宴宾客。

    谁知宾客未走,卢沟桥事变就发生了。

    他万万没有想到事情被周恩来言中了,来得这么快。

    不过,他还希望这不过是个冲突。

    于是急忙叫陈布雷拟个电稿,要前方把情况详细呈报上来。

    同时大声说:“我命令,29军除非奉命,不得还击。

    你赶快把这个命令发出去,迟了或许有变。”

    29军代军长、北平市市长秦德纯收到蒋介石的电报后,经多方活动,于7月9日清晨与日方订了三条妥协办法,然后用电话通知了宛平县县长王冷斋和第29军第110旅旅长何基沣。

    他说:“日松井队长来称,失踪日兵业已找到,现在可以和平解决。

    双方已经商定三项停战办法:一是双方立即停止射击;二是日军撤退至丰台,我军撤向卢沟桥以西;三是城内防务除宛平原有保安队外,并由冀北保安队担任,人数仅限300,定于9日上午9时左右到达接防,并由双方派员监督撤兵。”

    驻宛部队接到命令后按时撤出宛平城,而日军则隐蔽于城外铁路涵洞等处。

    当冀北保安队来接防时,中途又遭日军拦截。

    直到晚6时,才来了50名保安队员。

    经反复交涉,到晚7时,加上城内原保安队员也只有100多人,但所有机关枪已全被扣押并运回北平。

    日方见宛平已空,谈判目的已经达到,谈判代表樱井等4人便借打电话悄悄逃席而去,不知踪影。

    至此,日寇在短短三天之内,四次背信弃义,耍弄阴谋。

    卢沟桥事变以后,宋哲元奉令回北平。

    但他在天津一下就住了8天,并与日本驻屯军司令香月清进行了几次和平谈判,直至7月19日才返回北平。

    由于他仍认为卢沟桥事变是“局部冲突,能随时解决”,因而在日军的欺骗下继续进行一次又一次无法满足日军要求的谈判。

    然而就在谈判过程中,以东条英机为参谋长的日本关东军沿铁路线络绎不绝地开进关内。

    从海道来的日军也在塘沽登陆,热河省的日军跨过长城开至北平近郊。

    日本空军集结在天津东局子飞机场等地,还在塘沽修建了空军基地,每天派飞机到北平上空和平汉铁路沿线进行侦察。

    日军完成其军事布署后,即于11日开始用大炮轰击宛平县城及其附近地区。

    城内居民伤亡惨重,团长吉星文也负了伤。

    21日,日军炮火延伸到长辛店一带驻军。

    25日,炮击我廊坊驻军。

    26日,10余架日机轮番轰炸廊坊。

    北平广安门外30多辆汽车满载日军,企图冲进城内。

    27日,日军向冀察当局提出最后通牒,限29军第37师冯治安部于28日正午以前撤出北平附近。

    但又不等回答,于当晚便猛攻南苑和北苑。

    28日,继续猛攻,并以飞机轮番轰炸,我南苑守军死伤惨重。

    29军副军长兼教导团长佟麟阁、132师师长赵登禹在向城内转移时,遭敌截击,相继阵亡。

    军长宋哲元于28日晚离开北平随军部撤到保定。

    7月30日,北平被日军占领,天津也于同日陷落。

    “七七事变”爆发后,战乎?和乎?蒋介石内心极为矛盾。

    为了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,他要求外交部向日本驻华大使馆交涉,提出口头抗议;要张群起草讲和条件,并密派许世英飞往东京;要孙科和宋子文分别拜访苏、美大使馆,请求他们给予帮助,立即发表对日抗议通电。